隐姓埋名潜逃25年!命案逃犯,在诸暨落网!
(作者:浙江省诸暨市公安局姚江派出所 石思佳 黄顺永)一把弹簧刀斩断的不仅是受害者的生命,更是犯罪嫌疑人杨某书长达 25年的自由。当他以为顶着“杨某德”的假身份就能在诸暨隐姓埋名时,姚江派出所社区民警何昶在流动人口核查中一个敏锐的蹙眉,让这起尘封二十五年的命案积案迎来破晓——这支深耕基层的公安队伍,用“见疑不放”的职业素养,上演了一场“社区网格里的追凶记”。
午夜凶案成悬案
时间回到贵州凯里2000年10月的那个深夜,村口的尖叫声划破寂静,杨某书手中的弹簧刀已经在混乱中刺向了和他发生争执的人。看着刀上的血迹和躺在地上生死不明的人,他惊恐万分,跌撞着逃离了家乡。
此后二十五年里,他断绝与家人所有的联系,用“杨某德”的化名辗转多地,专挑无需身份证的零活谋生。疫情期间,别人在为出行不便而烦恼,他却暗自庆幸能借“深居简出”躲避健康码查验;工友闲聊提及家人,他也只说断了联系。连手机号都是冒用他人身份注册的他如同一只丧家之犬,“流浪”了一年又一年,将自己缩在城市的最角落,生怕警笛呼啸而至。
社区核查现端倪
就当“杨某德”以为生活会这样继续下去时,转折发生了。2025年5月,姚江派出所社区民警何昶在开展流动人口核查时,发现辖区内的有个“透明人”:他不仅拿不出身份证,连常用的手机号都与身份信息对不上。
“正常务工人员哪会连张身份证都没有?就连想帮他办张身份证这件事他都支支吾吾。” 高度的职业敏感让何昶警觉起来,并迅速将此情况上报给姚江派出所副所长何安云。何安云查遍档案,都无法将该人与名为“杨某德”的人匹配上。再想到“杨某德”面对核查的奇怪反应,何安云决定将这个“普通的可疑人”带至派出所进一步盘查。
坐上警车后,这个年近六旬的男子即显露出紧张情绪,他手指不自觉地搓着衣角,身体微颤,全程沉默。这样的表现更坚定了何安云的怀疑。
凭借丰富的办案经验和犯罪心理分析能力,何安云采取精准策略进行攻心审讯,最终成功突破“杨某德”心理防线。他开口交代的第一句话便震惊全场:“我曾在老家杀过人。”
何安云随即深入讯问,固定关键细节,并第一时间将案情通报刑侦部门。经刑侦部门与贵州凯里警方紧急联动、核实比对,最终通过“杨某德”身体特征以及交代的犯罪事实细节,确认该人正是凯里警方二十五年未破的命案嫌犯杨某书!如今,杨某书已被移交贵州警方时,历时25年,他终没逃出恢恢法网。
小网格里见真章
“不是我们有火眼金睛,只是尽所能做好了基础工作而已。”何昶指着办公桌上的流动人口登记册说。今年以来,姚江派出所结合辖区6个警务区实际情况,民警围绕用人单位、居住出租房两个支点,细化为9个阶段开展流动人口核查。自2025年5月15日开展专项工作以来,姚江派出所扎实推进流动人口管理,陆续上门服务百余家企业等用人单位,走访1576户居住出租房,核查流动人口信息9000余名。
这样细致的综合治理工作,让杨某书25年的伪装在社区网格中无所遁形。令人惊叹的是,从发现疑点到确认身份,姚江派出所仅用6小时就攻克了这起跨省积案,完美展现诸暨公安“深耕社区、信息赋能”的警务理念。
何安云说:“每个社区网格都是平安前哨,只要我们把基础工作做细、做实,就能为辖区群众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姚江派出所通过“警格+网格”双网融合,织密起社会治安防范网络,这不仅是新时代 “枫桥经验” 的生动实践,更是基层民警守护一方平安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