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logo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旅游

旅游

传统智慧的当代转译与文旅场景创新——基于阴阳五行学说与场景生产力理论的融合范式

admin2025-05-15 08:23:57旅游8来源:精忠报国杂志社

  作者:陈献春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张洁副社长推荐)在全球文旅产业面临同质化与技术理性挑战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国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根基,以场景生产力理论为实践框架,构建“理论溯源—范式转译—场景实践—效能验证”的研究体系。通过剖析阴阳五行学说的“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和“系统整体”思维与场景生产力理论的耦合逻辑,结合“小而美”文旅场景典型案例,论证传统智慧在当代文旅产业场景创新发展中的实践价值,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兼具文化根脉与创新动能的东方解决方案。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内核与系统逻辑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认知体系,其哲学内核为文旅产业场景创新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系统思维范式。

  (一)坚持阴阳动态平衡理念,把握对立统一辩证法则。阴阳学说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共生规律。《黄帝内经》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认为万物皆由相互依存的阴阳两极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如自然节律中“昼夜交替”和“四季更迭”,投射到文旅产业中,可理解为技术效率(阳)与文化体验(阴)的动态耦合和共生关系。故宫通过数字化导览(阳)强化仪式感认知,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游客能更便捷地获取宫殿建筑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讲解 ,同时以AR复原生活场景(阴)激活情感共鸣,利用AR技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宫廷生活,年接待量突破1900万人次,印证了“阳中有阴、阴中含阳”的辩证统一逻辑。重庆洪崖洞以吊脚楼建筑(阴)为文化本体,借助灯光技术(阳)实现夜间场景活化,通过灯光的巧妙设计,将吊脚楼的独特建筑风格在夜间完美呈现,日均客流量达数万人,展现了文化原真性与商业效能的协同共生。

  (二)遵循五行生克循环规律,构建文旅产业要素生态模型。五行学说将自然要素抽象为“木火土金水”的生克系统,对应文旅产业的创意(木)、技术(火)、文化(土)、数字(金)、生态(水)五大要素。成都明月村2024年人均收入突破3.4万元,以篆刻工坊(土)为文化内核,通过短视频传播(金)引流,联动生态农场(水)形成“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产业闭环,游客因短视频宣传慕名而来,体验非遗文化,参与生态农场活动,带动了当地创意产业发展,二次消费率达较高水平 ,体现了五行生克对产业生态的优化作用。宏村数字光影秀以徽派建筑(土)为原型,运用激光技术(火)转译文化意象,通过线上传播(金)扩大影响力,同时保护村落生态(水),实现要素间的良性互动与价值增值,如通过光影秀让游客更深入了解徽派建筑文化,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同时注重生态保护,维持村落的自然风貌。

  (三)树立系统整体思维,运用时空协同的多维视角。阴阳五行学说强调要素间的系统性关联,主张“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西安“长安十二时辰”项目参照中医“子午流注”理论,按十二时辰设计体验流程:辰时阳气升发时安排巡游(阳),戌时阴气渐盛时推出戏剧(阴),客单价提升显著 ,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5.3小时,验证了时间节律与消费心理的协同效应。杭州天目里以800㎡空间融合阅读、展览、社交功能,通过“小尺度高集约”模式实现文化传播、商业消费与社交体验的空间协同,坪效达传统景区3倍,彰显了系统思维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价值,各功能区域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吸引不同需求的人群,提升了整体的运营效率和文化影响力。

  二、阴阳五行学说与场景生产力理论的耦合机制

  场景生产力理论以“生态×文化×科技×流量×制度”的非线性协同为核心,与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理论共振,构建起传统智慧的现代化转译路径。

  (一)五行学说对场景生产力五大要素的产业维度投射。一是生态要素(水)对应五行“水”的循环滋养属性。福建土楼在开发中保留夯土建筑原貌(土),引入光伏技术(火)实现绿色能源供给,既保护文化遗产,又通过生态友好型开发吸引游客,体现“水涵木、木固土”的生态逻辑,如利用光伏技术满足景区用电需求,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同时让游客体验绿色旅游。二是文化要素(土)对应五行“土”的根基作用。敦煌研究院将壁画修复工艺(土)与数字扫描技术(火)同步存档,建立“数字档案—传统工艺”双轨机制,确保“数字阳气以文化阴气为锚”,实现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的平衡,通过数字扫描完整记录壁画信息,为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同时利用数字技术让更多人能欣赏到壁画艺术。三是

  科技要素(火)对应五行“火”的赋能价值。南京博物院通过AR技术(火)复原六朝石刻,使青年观众占比从以往提升至当前的60% ,技术成为激活文化记忆的“阳气”载体,AR技术让六朝石刻以更生动的形式呈现,激发青年观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四是流量要素(金)对应五行“金”的流通属性。景德镇陶溪川通过短视频(金)传播制瓷工艺,游客支付意愿提升65%,流量成为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转化的催化剂,短视频的传播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制瓷,购买陶瓷产品,促进了当地陶瓷文化产业发展。五是制度要素(木)对应五行“木”的生长机制。丽江古城区块链分账制度(木)规范“开发者—居民—游客”利益分配,通过“数据确权—文化分红—政府监管”机制,实现“阴(居民)阳(开发者)和(政府)”的三元共生,保障居民的权益,提高其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开发者合理开发,政府有效监管。

  (二)传统智慧的现代性转译。一是非线性协同。场景生产力五大要素通过“乘积效应”产生指数级价值,类似五行相生相克的复杂互动。上海迪士尼融合“十二花神巡游”(土)与智能导览(火),使江南文化渗透率达35%,衍生品销量增长41%,验证了“文化×科技”的倍增效应,呼应五行“火生土”的协同逻辑,智能导览让游客更深入了解十二花神巡游背后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传播,带动衍生品销售。二是动态适配。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要素组合,莫干山民宿通过GIS系统切换“生态徒步(阳)—围炉煮茶(阴)”业态,年均入住率稳定在82%,高于行业均值27%,体现阴阳五行“因时制宜”的调节智慧,根据不同季节、天气和游客需求,灵活调整民宿业态,提升游客体验和入住率。三是生态可持续。成都明月村“非遗工坊+生态农场”模式(土×水)在提升旅游收益的同时,带动农田生态修复面积增长30%,实现“文化滋养生态,生态反哺产业”的循环,契合五行“水生木、木固土”的可持续逻辑,非遗工坊吸引游客,带来经济收益,生态农场利用旅游收益进行生态修复,同时为游客提供生态体验项目,促进产业发展。

  三、阴阳五行学说在“小而美”文旅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小而美”文旅场景突破传统景区“规模制胜”的发展逻辑,是以空间精微性、文化在地性、体验交互性和青年适配性为核心特征,通过空间架构、时间节律与要素协同的精准设计,构建“小体量承载大内涵、轻投入创造高价值”的新型发展范式,实现传统智慧的具身化落地。

  (一)阴阳咬合的三维空间场景架构。遵循“30%文化展示+50%消费核心+20%社交留白”原则,福建土楼构建“文化—消费—社交”协同空间:30%区域通过家族祠堂复原(阴)传递文化本真性,50%嵌入AR族谱讲解(阳)激活消费触点,20%设置星空露营等社交场景(和),催生自发传播内容量增长3倍,青年游客占比从12%跃升至48%。扬州大运河博物馆2024年接待线下观众近460万人次,云端打卡观众达4.4亿人次 ,以30%空间数字复原漕运场景(阴),50%布局文创零售(阳),20%设置互动交流区(和),实现文化认同、消费转化与社交裂变的有机统一,游客文化认同度提升45%,通过数字复原让游客感受漕运文化,文创零售满足游客消费需求,互动交流区促进游客之间的交流和对文化的传播。

  (二)顺应时间节律的体验流程设计。借鉴中医时辰医学,西安“长安十二时辰”按“阳气升发—阴阳交替—阴气渐盛”规律设计活动:辰时(阳)安排唐风巡游,午时(和)设置茶歇宴乐,戌时(阴)推出沉浸式戏剧,游客停留时间延长2.3小时,复游率提升至73%。重庆綦江花坝村“奇妙村”按季节节律打造“五行季节循环 ”场景:春季油菜花观赏(木)、夏季瓜果采摘(水)、秋季丰收节(土)、冬季围炉煮茶(火)。根据四季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和农作物生长特点,设计相应的旅游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四季前来游玩。今年一季度接待游客20万人次,复游率达65%。

  (三)制度保障下要素协同的创新边界建构。敦煌研究院数字洞窟项目建立“文化底线—科技应用—制度规范”约束机制:30%场景用于壁画原真性复原(阴),50%开发VR临摹等消费形态(阳),出台《数字文物保护标准》(木)确保技术应用不偏离文化本真。无锡拈花湾禅意民宿融合禅宗文化(土)、智能设备(火)、社交媒体(金)、生态维护(水)与服务标准(木),通过五要素协同构建“都市心灵疗愈”场景,客房溢价50%仍供不应求,展现“阴平阳秘”的实践效能,利用智能设备提升服务效率,社交媒体进行宣传推广,生态维护营造良好环境,服务标准保障服务质量,共同打造独特的禅意民宿体验。

  四、传统智慧驱动文旅产业场景创新的效能验证

  传统智慧在文旅产业场景创新中的应用成效,需通过多维度验证。可从文化、商业、全球比较视角,评估阴阳五行学说在文旅场景创新中的实践价值。

  (一)从符号传播向情感共鸣升维的文化活化效能。南京博物院推出“穿越六朝”沉浸式展览,运用AR、VR技术,结合青年喜爱的动漫、游戏元素讲述六朝历史,吸引大量青年观众,青年观众占比达60%,通过互动体验增强青年对文化的理解与喜爱,使青年观众文化记忆留存时长从15分钟延长至40分钟。扬州大运河博物馆通过数字复原使游客文化认同度提升45%,通过多种数字技术全方位展示运河文化,让游客深入了解其历史价值 。宏村通过光影秀还原徽派建筑美学,游客文化识别度达89%,实现传统文化从“视觉符号”到“情感载体”的深层次转化,光影秀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徽派建筑的魅力,让游客产生情感共鸣。

  (二)从流量经济向场景经济跃迁的商业增效效能。采用场景生产力理论的项目投资回报率达传统模式2.8倍,成都明月村二次消费率78%,莫干山民宿入住率82%,均显著高于行业均值。上海迪士尼通过“IP+消费+体验”全链条场景设计,游客平均停留12小时、二次消费占比超40%,验证了“阴阳平衡指数”与商业效能的正相关性,丰富的IP内容、多元的消费场景和优质的体验服务,吸引游客停留更长时间,进行更多消费。

  (三)从本土经验向普适范式跨越的全球比较优势。在文化原真性保持、生态可持续指数等指标对比中,中国范式表现显著。上海迪士尼本土化案例入选UNESCO全球创新库,宏村通过“文化保护+数字传播”吸引国际游客,彰显阴阳五行学说的跨文化适用性,为全球文旅提供了“多元共生、动态调节”的非西方解决方案,上海迪士尼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运营模式,宏村通过数字化手段向世界展示徽派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综上所述,阴阳五行学说与场景生产力理论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以传统哲学为体、以现代理论为用”的文旅融合和场景创新的新范式。研究表明:一是系统思维具有永恒价值。阴阳五行学说的“阴阳平衡、五行共生”为破解产业复杂矛盾提供了底层逻辑,适用于技术迭代下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新兴的数字技术还是传统的文旅资源,都能在这一思维下实现协同发展。二是文化根脉居于核心地位。文化要素(土)是场景创新的灵魂锚点,脱离文化母体的技术创新将陷入同质化,唯有“以土载火、以火生土”才能创造独特价值,文化赋予技术内涵,技术为文化传播提供新途径。三是东方理论具有全球潜力。从“五行生克”到“五要素协同”,中国范式突破西方“主客二分”框架,为全球文旅提供了“天人合一”的系统解决方案,强调人与自然、文化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面向未来,需进一步深化阴阳五行学说与复杂系统理论的融合,开发“阴阳平衡指数”监测模型与“五行要素协同预警机制”,推动文旅产业从“经验驱动”向“理论制导”跃迁。这种“从古老智慧中寻找未来答案”的思维,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当代诠释,更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贡献。

  (本文作者陈献春系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