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logo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旅游

旅游

“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在湖南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中的创新应用与范式建构

admin2025-05-18 16:20:01旅游9来源:精忠报国杂志社

作者:陈献春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张洁副社长推荐)在文旅融合发展和产业深度转型的背景下,传统“大而全”的文旅开发模式逐渐暴露出同质化竞争和文化失真等问题。本文尝试构建以阴阳平衡理论为核心、融合西方理论成果的“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并通过近年来湖南文旅场景创新的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其在湖南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创新应用和实践价值。

一、“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的理论建构

“小而美”文旅新场景,区别于传统“大而全”的开发模式,是以空间精微性、文化在地性、体验交互性和青年适配性为核心特征,构建“小体量承载大内涵、轻投入创造高价值”的新型发展范式。“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以阴阳平衡理论为核心,融合西方理论成果,使传统哲学智慧获得现代学术表达,为文旅场景创新构建起跨学科理论体系。

(一)东方哲学智慧的核心支撑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形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21年)。古人通过长期观察自然现象,将宇宙万物的本质归纳为阴阳两类属性,并衍生出木、火、土、金、水“五行”的交互关系。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一个动态统一的物质整体,任何事物均由相互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面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是万物生灭变化的根本动力。《黄帝内经·素问》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一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医理论中“阳气”与“阴气”的平衡观念,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维范式。从经济学与美学的跨学科视角来看,阴阳平衡的系统价值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文旅融合和场景创新方法论的具体体现,为文旅产业中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关系处理提供了根本性思维框架。在文旅场景创新中,该思想指导如何平衡文化特色保护与商业价值开发,避免因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文化生态,或是因过度保守而错失产业发展机遇,强调在动态变化中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

(二)西方理论的现代学术赋能

1.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与文化资本转化。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社会空间由不同场域(如文化、经济、政治等)构成,每个场域内存在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的竞争与转换。该理论指导文旅产业中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分析,如将地域文化通过场景设计运营转化为市场吸引力。

2.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与情感共鸣设计。列斐伏尔提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包含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三重维度。空间生产强调通过规划与设计重构社会关系。该理论为文旅场景的空间设计改造提供依据,指导通过布局规划使场景成为激发情感共鸣的社会空间。

3.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的深描理论与文化符号挖掘。格尔茨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主张通过微观视角解析文化符号背后的意义网络,强调文化现象需置于特定语境中解读。在文旅场景中,用于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符号、习俗等元素,确保文化表达的准确性与深度。

4.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引爆点理论与传播策略。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理论(The Tipping Point)提出流行潮的三大法则:个别人物法则(关键传播者)、附着力因素(信息记忆点)、环境威力(情境影响)。该理论强调信息传播存在关键节点,为文旅场景社交传播策略制定提供思路,助力设计高传播力的体验活动。

(三)“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的理论架构

“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的核心是"五行 - 四维"架构,深度融合以木(流量传播)、火(技术赋能)、土(空间载体)、金(价值转化)和水(数据驱动)构建的五行要素系统,与空间精微性、文化在地性、商业平衡性和社交裂变性组成的四维协同框架 。

1. 五行要素系统

一是木(流量传播)。湖南通过新媒体矩阵实现年均1.2亿人次线上触达,如永州零陵古城借助抖音互动活动,单条视频播放量超5000万次,3个月门票收入破8000万元。

二是火(技术赋能)。运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如张家界《天门狐仙》利用全息技术融合民间传说与地貌,提升场景吸引力。

三是土(空间载体)。注重历史建筑保护改造,长沙太平粮仓改造后租金提升260%,年营收破2亿元,实现文化空间商业转化。

四是金(价值转化)。通过非遗数字化确权增值,湖南非遗数字资产库使项目年收益增长45%,醴陵尚方窑文创销售额年增30%。

五是水(数据驱动)。利用消费数据分析优化运营,部分文旅项目复购率提升至58% 。

2. 四维协同框架

一是空间精微性。以800 - 1500㎡为理想尺度,常德河街非遗工坊群通过巷道庭院设计,使游客停留时长从1.2小时延长至3.5小时。

二是文化在地性。深度解码地域文化,怀化黔阳古城通过“深描”提炼文化符号,将诗词文化认知度从18%提升至79%。

三是商业平衡性。遵循“30%文化展示 + 50%消费业态 + 20%社交互动”配比,长沙文和友实现日均1.5万人次客流,客单价128元。

四是社交裂变性。设计可传播活动,凤凰《湘见·沱江》游船通过打卡分享活动,年载客量达10万人次。

三、“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在湖南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中的创新应用

早在2018年湖南就率先建立全国首家旅游新场景实验室和数字化文旅体验实验室开展文旅场景创新试点。近年来,湖南以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为综合抓手,深化文旅场景创新,推出了一批文旅特色场景,在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非遗活化类场景

湘西惹巴拉土家织锦基地通过建立非遗基因库,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对土家织锦的22道传统工序进行全方位记录,并与当地职业院校合作开设传承课程,培养了56名专业传承人,从根源上保障技艺传承。同时,积极与时尚品牌跨界合作,将传统织锦纹样融入现代服饰设计,开发出兼具文化特色与时尚感的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体验店结合的销售模式,成功打开年轻消费市场,年轻客群复购率达到43%。醴陵尚方窑则依托“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打造集生产展示、工艺体验、文创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空间。游客不仅能近距离观看瓷器制作过程,还可亲自参与拉坯、彩绘等环节,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这种深度体验模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年客流量达5万人次,文创销售额年增长30%,实现了非遗文化保护与商业价值开发的有机统一。

(二)历史再生类场景

长沙太平粮仓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原有苏式建筑风格,在保留93%原始结构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商业运营理念,转型为集艺术展览、文创零售、主题餐饮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通过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提升文化氛围,引入特色文创品牌增强商业吸引力,打造出多个网红打卡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消费,改造后物业租金从月均50元/㎡飙升至180元/㎡,年商业营收突破2亿元。郴嘉铁路遗址公园则另辟蹊径,在保留2.3公里铁轨的同时,运用AR技术重现20世纪80年代铁路运输场景,打造“时光月台”主题餐饮区,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追忆历史。项目还开发了铁路主题研学课程,吸引学生团体参与,客单价达到158元,为工业遗址活化提供了新样本。

(三)生态体验类场景

南岳云雾茶社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发展始终,建立“茶社收益 - 古茶树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每年将15%的经营收益投入古茶树养护,经过三年努力,成功新增300年树龄茶树27株,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文旅创新案例库。茶社还推出“茶园认养”“采茶制茶体验”等特色项目,让游客深度参与茶叶生产过程。张家界七星山利用独特的悬崖地形,打造“天空之眼”玻璃观景台,采用高强度透明玻璃与稳固钢架结构,为游客提供惊险刺激的观景体验。配套建设的生态步道串联多个观景节点,并设置科普标识牌介绍地质地貌知识,项目运营后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240%。

(四)沉浸演艺类场景

张家界《天门狐仙》实景演出以天门山自然风光为天然舞台,综合运用全息投影、动态灯光、环绕音响等技术,将湘西“刘海砍樵”的民间传说生动再现。演出通过巧妙编排,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故事融为一体,每晚吸引数千名游客观看,有效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40%。凤凰《湘见·沱江》沉浸式游船则以沱江为流动舞台,借助光影特效与演员实景演绎,重现沈从文笔下的凤凰风情。游客乘坐游船过程中,可与演员互动参与剧情,结束后还能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专属剧照,游船年载客量达10万人次,成为凤凰旅游新名片。

(五)乡村文旅类场景

益阳清溪村依托作家周立波故居,深度挖掘文学资源,打造“文学+乡村”旅游模式。村内复原《山乡巨变》书中场景,建设文学主题民宿、农耕体验园,并定期举办作家讲座、读书会等活动,吸引文学爱好者与家庭游客。通过文旅融合,村集体年收入从20万元增长至1200万元,实现乡村经济振兴。怀化溆浦山背花瑶梯田则以传统农耕文化与花瑶民俗为核心,开发“云上花瑶”摄影基地、非遗手作工坊等项目。游客在此不仅能欣赏壮丽的梯田景观,还可参与花瑶服饰制作、山歌对唱等活动,项目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1.8万元,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四、“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的创新价值与推广意义

(一)理论贡献

“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实现了东西方理论的突破性融合,将中国传统阴阳平衡哲学转化为可操作的文旅场景创新框架,同时结合西方理论赋予其现代学术表达。该范式提出的“小而美”场景评价体系,涵盖空间尺度、文化深度、商业结构等多维度标准,填补了文旅场景创新领域的理论空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系统性分析工具,必将推动场景创新经济学和文化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二)实践价值

湖南的实践充分证明,“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能显著提升文旅场景的综合效益。数据显示,运用“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打造的文旅新场景,坪效达传统景区2-3倍,文化体验满意度较传统模式提升30-40%。2024年湖南接待游客超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文旅产业成为全省第四大万亿产业,充分验证“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在湖南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实践价值。更重要的是,深化场景创新形成的非遗活化、历史建筑再生等实践模式,可以在全国各地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项目中推广应用,为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提供了有效方案,具有广泛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以阴阳平衡理论为核心、融合西方理论成果而构建的“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的实践价值,在湖南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湖南成功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范式,实现了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动态平衡。展望未来,加强“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研究,探索其与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路径,持续优化理论与实践体系,必将为全球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具普适性的“中国方案”。

(本文作者陈献春系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