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logo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旅游

旅游

陈献春:“小而美”场景创新已成为推动文旅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admin2025-08-11 09:58:50旅游9来源:精忠报国杂志社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张洁副社长推荐)当新科技激荡传统文脉、新制造重塑消费场景、新消费呼唤文化温度,文旅产业正站在破局与新生的十字路口。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和消费需求的迭代升级,传统文旅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模式逐渐失效,而以“小而美”为特征的场景创新模式正成为破解产业困境的关键。“小而美”场景创新秉持人文为魂、科技为翼、小微为体、可持续为要的核心理念,强调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以精细化运营、特色化供给和新颖化体验构建竞争优势。这种模式能够推动文旅企业实现三大转型:从重资产投入转向轻资产运营,降低运营风险并提升资产周转率;从同质化竞争转向特色化发展,依托地域文化和创新设计形成差异化壁垒;从传统观光转向沉浸体验,通过技术赋能和场景再造增强用户黏性。本文通过剖析“小而美”场景创新的理论机理、实践路径和未来趋势,揭示其作为文旅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核心引擎的内在逻辑与应用价值,为行业转型提供参考。

   一、数字经济时代碎片化需求驱动的商业范式革命

  数字经济时代,文旅产业的供需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规模化供给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一方面,标准化生产导致景区与服务同质化严重,许多地区盲目复制“主题公园”“古镇街区”等模式,造成资源浪费和市场饱和;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呈现“瞬时涌现、动态变化、高度细分”特征,年轻群体对“小众体验”“在地文化”“互动参与”的诉求强烈,传统“大而全”“一刀切”的供给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场变革的本质是商业范式的系统性重构:从“规模制胜”转向“精度为王”,文旅企业不再追求覆盖所有客群,而是聚焦细分市场打造极致体验;从重资产扩张转向轻资产运营,通过品牌输出、技术赋能等方式降低固定资产投入;从标准化产品转向个性化体验,以场景创新激活消费潜力。场景创新作为重构产业逻辑的核心力量,通过构建“小微供给网络”与“碎片化需求”的动态适配机制,使“小而美”创新主体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成为匹配瞬时消费诉求的最优解。而“专精特新”所强调的专业化(聚焦细分领域)、精细化(提升运营精度)、特色化(挖掘文化差异)、新颖化(推动模式创新),与“小而美”场景创新的核心逻辑高度契合。“小而美”场景创新为文旅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成为破解当前产业瓶颈的关键引擎。

   二、“小而美”场景创新驱动文旅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四维耦合机制

  “小而美”场景创新以“文化锚点、技术轻量化、小微载体、可持续闭环”为核心维度,与“专精特新”四要素精准对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发展路径,为文旅企业实现专精特新发展提供清晰指引。

  (一)文化锚点筑牢特色化根基

  文化锚点通过地域文化元素的场景化转化,构建不可复制的差异化壁垒,直接响应“特色化”要求。其核心是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民俗、非遗等文化资源,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旅场景,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形成独特竞争优势。韩江设计(潮州)有限公司深耕潮州非遗,将潮绣、木雕等元素模块化,既应用于《潮韵茶礼》包装设计,赋予产品文化内涵,又融入广济桥AR灯光秀场景,让游客在光影互动中感受古城文化;肇庆市纸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粤路纸”非遗为核心,打造“体验+民宿+研学”一体化场景,游客可参与从原料采集到纸张成型的全流程制作,在动手体验中理解传统工艺的价值;米哈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依托《原神》游戏中的璃月场景,还原张家界、黄山等实景地的地貌特征与文化元素,打造“游戏场景—实景地”联动体验,让虚拟文化符号落地为现实文旅场景,吸引年轻客群。

  (二)技术轻量化提升专业化效率

  技术轻量化以低成本、易部署的技术降低创新门槛,强化“专业化”服务能力。通过运用人工智能、AR/VR等轻量化技术工具,在不增加过多投入的前提下提升服务精准度与响应速度,为游客提供更专业、便捷的体验,实现“小投入、大提升”的效果。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开发的“星火伴游”AI导览平台,依托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讲解,游客可根据兴趣点自主选择内容,无需大量人工即可满足多元需求,大幅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丝路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为故宫打造的AR导览系统,通过手机端轻量化应用让游客自主探索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系统还能根据游览轨迹智能推荐关联展品,增强讲解的专业性与连贯性;米哈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将游戏引擎技术应用于文旅场景,开发轻量化AR扫描功能,游客通过手机即可在现实场景中触发虚拟角色互动,让技术应用更贴近大众使用习惯。

  (三)小微载体强化精细化响应

  小微载体依托灵活性优势适配碎片化需求,实现“小投入、大体验”的精益运营,高度契合“精细化”要求。通过小型化、模块化的空间设计与运营策略,以最小成本覆盖多元需求,精准匹配不同客群的消费偏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废弃工业厂房改造为“熊洞街”主题空间,以小型化、模块化设计快速落地潮流展览、亲子互动等特色场景,精准匹配年轻客群的娱乐需求;北京美后肆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利用800㎡四合院打造社区文化空间,根据周边居民需求灵活调整活动内容,上午开设非遗体验课,下午组织老年茶话会,晚上举办青年脱口秀,实现小空间的高效利用;小黄鸭德盈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在购物中心布局小型乐园,以B.Duck IP为核心打造轻量化游乐场景,适配商场碎片化客流特征,既降低了场地成本,又能快速复制到不同城市。

  (四)可持续闭环驱动新颖化迭代

  可持续闭环通过构建“体验—认同—复购”的良性循环,以用户参与推动模式创新,支撑“新颖化”持续升级。注重收集游客反馈,根据需求变化不断优化场景设计与服务内容,形成“用户需求—产品创新—市场验证”的迭代机制,保持项目的新鲜感与吸引力。北京泡泡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打造的城市乐园,以AR互动剧情引导游客探索,通过分析用户解锁隐藏内容的行为数据,持续优化剧情设计与互动点位,增强复游率;成都梵木创意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打造的“社区剧场”,鼓励用户自发参与剧目创作与传播,运营团队根据观众反馈调整演出内容与形式,形成“创作—演出—反馈—优化”的良性互动循环;米哈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通过《原神》玩家社区收集对文旅联动场景的建议,不断优化线下打卡点的互动设计,形成“游戏内容—线下场景—用户反馈—内容迭代”的闭环,让场景创新始终贴合用户需求。

  三、“小而美”场景创新赋能文旅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三大赛道

  “小而美”场景创新理论已在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创意转化和潮玩时尚跨界三大赛道得到充分验证,为文旅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展现出强大的实践价值。

  (一)文化科技融合推动专业化技术场景落地

  文化科技融合通过专业化技术的场景化应用,打造沉浸式、智能化文旅体验,推动服务模式升级,是“小而美”企业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赛道。在智能交互场景方面,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在苏州湾数字艺术馆中,融合VR/AR与AI技术,游客通过简单的手势操作即可参与艺术创作,系统会实时将手势转化为动态画作,实现人与场景的深度互动,让普通观众也能感受艺术创作的乐趣;米哈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则将游戏中的“元素反应”机制转化为线下互动装置,游客做出特定动作即可触发对应光影效果,如“挥手生成水流”“跳跃召唤火焰”,实现虚拟玩法的现实转化,增强年轻客群的参与感。在沉浸叙事场景方面,良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打造的《如梦秦淮》项目,以360度全景投影技术将秦淮河两岸建筑变为“流动的电影院”,用光影串联六朝古都的历史片段,游客在游船上随剧情推进感受文化变迁,增强了历史叙事的沉浸感;湖南明和光电设备有限公司(长沙)的“竹海幻境”夜游项目,通过动态灯光与音效设计,让游客在步行中感受“竹海生长”“竹浪起伏”的故事化表达,使自然景观成为叙事载体,提升了体验的层次感。

  (二)文化创意转化推动特色化资源价值激活

  文化创意转化通过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实现从资源到产品的价值跃升,是“小而美”企业塑造特色化优势的核心赛道。在非遗活态传承方面,肇庆市纸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围绕“粤路纸”非遗,不仅解决了传统纸品易受潮褪色的技术难题,更设计了从原料采集到纸张成型的全流程体验,结合非遗主题民宿与研学课程,让游客在住宿、体验、学习中全方位感受非遗,实现非遗从“保护”到“活化”的转型;海宁市钱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将绞罗非遗技艺应用于潮玩“娃衣”设计,推出真丝马面裙、宋锦旗袍等产品,通过传统工艺与潮流玩具的结合,让非遗走进年轻消费群体,拓展了非遗的应用场景。在地域IP运营方面,合肥乱码飞映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北宋庐州文化为内核,深入研究宋代建筑、物价体系等细节,将地域传说转化为游戏《颂声·市井小神仙》中的任务剧情,用户在闯关过程中自然了解地方历史,开创了“游戏化文旅”新形态;黄山江小野乡村旅游运营有限公司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打造“小野”IP形象,通过“小野生活节”“小野农产品包装”等场景延伸IP价值,形成独特的乡村文旅符号,带动乡村消费升级。

  (三)潮玩时尚跨界推动新颖化消费融合创新

  潮玩时尚跨界通过跨界融合创造新颖消费场景,满足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是“小而美”企业实现新颖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在IP场景延伸方面,深圳小黄鸭德盈控股有限公司以B.Duck IP为核心,跨界敦煌、三星堆等非遗,设计主题文创产品与快闪店场景,如“小黄鸭+敦煌飞天”主题盲盒、“小黄鸭+青铜面具”互动装置,让经典IP焕发文化新内涵,吸引家庭客群与文化爱好者;北京泡泡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将盲盒IP延伸至城市乐园,打造MOLLY城堡、DIMOO小镇等主题互动场景,游客可与IP角色互动、参与主题任务,实现粉丝从收藏产品到体验场景的消费升级。在产品场景升级方面,海宁市钱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将绞罗非遗技艺与潮玩“娃衣”结合,通过传统工艺提升产品附加值,构建“非遗+潮玩”的新消费场景,满足年轻群体对“文化+时尚”的双重需求;东莞市大漂亮玩具有限公司的智能对话玩偶,融入“十二生肖”等传统文化符号与语音交互技术,不仅能与用户对话,还能讲解民俗故事,让玩具从单纯的把玩品变为文化传播载体,适应了亲子家庭的教育需求。

   四、“小而美”场景创新深刻重塑文旅产业未来形态

  “小而美”场景创新不仅为文旅企业提供了当下的发展路径,更在深刻重塑产业未来形态,从体验、产业、价值三个维度引领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一)体验维度从“标准化观赏”到“全沉浸交互”

  随着VR/AR、元宇宙等技术的成熟,文旅体验正从传统的标准化观赏向全沉浸交互转变。游客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能深度参与场景创作与剧情发展的共创者,获得更加个性化、情感化的体验。丝路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正在升级AR导览系统,打造“虚拟分身参与历史场景”功能,游客通过动作捕捉技术生成虚拟形象,进入数字复原的历史场景与“古人”对话、参与历史事件,增强历史体验的代入感;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的“AI共创画作”项目,允许游客通过笔触实时参与艺术创作,作品最终成为展馆的动态展品,实现了体验与创作的融合,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

  (二)产业维度从“资源依赖”到“生态协同”

  “小而美”场景创新推动文旅产业从单纯依赖自然资源向“文创+科创+创投”的生态协同模式转变。文旅企业不再单打独斗,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创新合力,提升产业整体效率。深圳市构建的“技术研发(华为云)—场景测试(华侨城创意园)—资本孵化(文旅创投基金)”闭环,为韩江设计、科大讯飞等企业的“小而美”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场地测试与资金保障,促进技术与场景的快速融合;杭州市“宋韵数字工坊”整合本地文化企业、科技公司与高校资源,联合丝路视觉等企业在短时间内落地多个宋韵主题微场景,展现了生态协同对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

  (三)价值维度从“流量变现”到“可持续共生”

  文旅产业的价值逻辑正从追求短期流量变现转向实现长期可持续共生。企业不再仅关注单次消费收益,而是注重与当地社区、文化、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成都梵木创意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剧场会员”体系,为常客提供定制化文化服务,形成稳定的社区文化社群,让文旅空间成为社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北京美后肆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非遗进家庭”项目,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教学,既带动了非遗产品消费,又促进了非遗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承,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综上所述,“小而美”场景创新通过文化锚点筑牢特色根基、技术轻量化提升专业效率、小微载体强化精细响应、可持续闭环驱动新颖迭代,构建了与“专精特新”高度契合的发展范式,成为文旅企业突破增长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韩江设计、科大讯飞、米哈游等企业的实践表明,这一模式能有效推动企业实现从重资产到轻资产、从同质化到特色化、从观光到体验的转型,精准响应了文化和旅游部“景区强基焕新行动”的要求。其理论价值在于将抽象的“专精特新”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场景创新路径,既顺应政策导向,又适配数字时代消费升级需求。未来,文旅产业的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小而美”场景的密度与精度,那些深耕文化内涵、善用轻量化技术、积极融入本地生态的企业,将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道路上持续领跑,推动产业从“规模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陈献春系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