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巧玉院士出席哈巴河县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系列活动,为边疆县域高质量发展献智赋能
近日,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以“智汇、融合、兴业、惠民”为核心的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系列活动盛大启幕,标志着当地深化“智库+产业+旅游”融合、助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全面展开。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及名誉院长、全球水联盟主席团主席、联合国规划署和谐基金会共同主席、联合国妇女署中外女企业家协会会长龚巧玉院士应邀出席活动,围绕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文旅创新与民生赋能等关键议题把脉定向,以“院士智慧”为哈巴河边疆振兴注入智力动能。
作为长期关注生态生命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专家,龚巧玉院士在活动中深入调研哈巴河县产业布局与文旅资源禀赋,重点聚焦“生态价值转化”与“产业融合创新”两大核心方向。她指出,哈巴河坐拥金山银水、绿树青山的生态优势,需以“生态优先、产业为基、文旅为桥”的思路推动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这一观点与当地当日落地的重点项目高度契合,成为系列活动的“智慧指引”。
在产业升级领域,龚巧玉院士针对康元生物技术集团联合专家团队投入6500万元推进的沙棘深加工项目,围绕其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展开分析。该项目聚焦复方沙棘黄酮片、沙棘粉(颗粒)保健品研发,预计2年内投产,将填补北疆沙棘深加工产业空白,年带动相关产值超2亿元。龚巧玉院士提出,沙棘产业是“生态+医药康养”的典型方向,既守护边疆生态,也为群众开辟增收路径,此类项目需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推动“边疆特产”升级为“康养精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与此同时,总投资2.5亿元的天然泉水产业园奠基、59.2亿元新型源网荷储及新能源风电项目推进,未来可创造800余个就业岗位,构建“绿色能源+生态产业”新格局,这一规划与龚巧玉院士“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建议深度呼应,为哈巴河产业升级按下“加速键”。
文旅业态从“过境游”到“深度享”的跨越,是龚巧玉院士关注的另一重点。活动期间,哈巴河集中亮相低空飞行体验、赛马狂欢、民宿小镇、文旅步行街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文旅项目,其中彩虹布拉克景区首日接待游客突破10000人次,动力伞、旋翼机等“云端瞰哈巴河”项目成为暑期旅游爆款。龚巧玉院士在考察文旅项目时强调,边疆文旅发展需兼顾“传统底蕴”与“现代体验”,既要保留民宿、赛马等特色文化符号,也要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游客沉浸感。结合多尕特文旅步行街(投资2.1亿元)、桦林旅游度假民宿小镇(投资1.8亿元)等项目,她指出,此类“文旅+商业”模式可带动1200余个就业岗位,助力游客“留下来、住下来、消费起来”,为县域商业注入持久活力。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同样进入龚巧玉院士的调研视野。在齐巴尔镇吉林新村,“哈巴河有礼店”“那仁夏牧场”直播间内,康元沙棘、新远诚豆干等农副产品轮番亮相,“兵地携手兴三农·云端牧场绘新卷”活动单场观看量超0.5万人次,销售额突破1.5万元;数智物联网溯源技术更让有机羔羊“带着身份证”走进消费者餐桌,实现“指尖一点,好物到家”。龚巧玉院士表示,云端助农是破解边疆农牧产品销路难题的路径之一,也是科技惠及民生的实践体现,需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让更多农牧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此外,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与地方联动,通过彩虹布拉克景区与“三白”景区(白哈巴、白沙湖、白桦林)共享7500余张门票,构建“资源共享、市场共拓、文化共融”的兵地融合模式。龚巧玉院士结合这一实践指出,此类协同模式可为区域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
此次哈巴河县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系列活动中,龚巧玉院士与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荣誉会长黄正明院士、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陶然、党永富等共同组成“院士智囊团”,为当地发展把脉定向。后续,哈巴河县将以院士建议为指引,持续推进沙棘创新药研发、雪域驰风赛马场等签约项目落地,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推动“智库+产业+旅游”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
从院士智库的“智援”到产业项目的“实投”,从生态保护的“坚守”到文旅融合的“创新”,龚巧玉院士的深度参与,为哈巴河县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提供了专业指引,也彰显了院士群体助力边疆振兴的责任担当。如今,哈巴河正以“融”为笔、以“实”为墨,在金山银水间续写边疆繁荣发展的新篇章,而“院士智慧”也将成为这片土地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持续滋养产业升级、文旅兴旺、民生幸福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