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抢抓机遇以场景模式构筑新质生产力生态圈的思考
作者:陈献春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张洁副社长推荐)当前,数字技术迭代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场景驱动”新阶段,“场景”成为重构产业价值链条、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近日长株潭城市群获国务院批准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为以场景模式系统性构筑新质生产力生态圈提供关键政策支撑。本文基于场景生产力理论,借鉴国内外区域实践经验,构建“政策—平台—开放”三维场景实施框架,核心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连接新质生产力与场景生产力的桥梁作用,为城市群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提供可操作思路。
一、基于场景生产力理论的要素市场化贯通机制
(一)场景生产力理论的核心逻辑与实践借鉴。场景生产力理论是长株潭城市群构筑新质生产力生态圈的理论基石,核心公式为场景价值=Σ(生态×文化×科技×流量×制度),通过五大要素非线性协同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价值倍增。国内外成熟实践为此提供了重要参考:巴黎依托文化要素与生态基底打造城市创新场景,形成特色产业生态;新加坡以制度创新打破数据要素跨境流动壁垒,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粤港澳通过跨区域要素协同,加速技术成果向产业场景转化。这些经验均印证了要素协同对场景价值释放、进而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意义。在长株潭实践中,生态要素奠定场景生态基底,文化要素赋予城市群独特标识,科技要素呼应“技术要素转化”改革要求,流量要素拓展场景辐射范围,制度要素保障运行秩序,要素协同配置则是激活多元要素合力的核心;其非线性协同、动态适配性、生态可持续性三大特征,高度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要素灵活配置的需求。
(二)发挥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桥梁作用,强化新质生产力与场景生产力链接。新质生产力以颠覆性技术驱动要素与价值跃迁,场景生产力通过“要素—空间—规则”三元互动将技术潜力转化为产业价值,二者需依托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深度衔接。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桥梁功能体现在三方面:内涵上承接新质生产力技术成果,推动技术向场景转化,精准对应“技术要素转化”要求;机制上构建“研发—定价—流转—变现—反哺”闭环,既支撑技术迭代,又保障价值实现,直接影响资本服务实体效能与人力资源流动成效;阶段上为技术突破期提供制度保障、落地推广期提供平台支撑、产业普及期提供标准融合路径。作为核心枢纽,其通过“定价—流转—治理”闭环,将生态、文化等非标要素与科技、资本等标准要素协同定价,落实“按贡献分配机制”,推动场景乘数效应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输出。
二、构建政策场景,以制度协同夯实生态圈制度基础
(一)统一要素流动规则。推行长株潭“三市一单”管理模式,对数据要素实行“非禁即入”原则,内置价格熔断机制,统一要素准入与监管标准,打破土地、人力资源跨市流动壁垒,实现要素“无障碍”流转,为生态圈要素自由流动奠定规则基础。
(二)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流域生态容量评估与交易体系,将碳汇、水权纳入要素交易范畴,实行“容量—排放—补偿”对冲机制,兼顾生态保护与资本增值,落实“绿色发展路径”要求,推动生态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保障生态圈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要素分配体系。构建“知识—创意—股权”转化架构,推动技术成果、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可质押权益,畅通创新主体收益获取通道,契合“技术要素转化”与“按贡献分配机制”要求,激发创新活力,为生态圈注入持续动力。
三、构建平台场景,以载体建设完善生态圈要素链路
(一)打造统一要素市场门户。整合长株潭三市科技、金融、数据与产权交易平台资源,贯通多级节点,实现“要素目录、交易规则、监管标准”三统一,落实“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体化”要求,避免资源分散浪费,提升要素对接效率,打通生态圈要素流转关键通道。
(二)构建垂直产业孵化体系。围绕新质生产力相关业态,统筹设置“实验室—中试—产业放量”全链条空间载体,配套知识产权许可与风险代偿机制,推动“技术转化”与“资本服务实体”深度融合,引导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完善生态圈产业培育链路。
(三)创新数据要素运营模式。引入“算法运营商”机制,允许合规主体开发公共数据应用场景,政府保留监管权限,破解公共数据开发利用难题,推动数据流量转化为创新动能,支撑数字经济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丰富生态圈要素类型与价值。
四、构建开放场景,以规则对接拓展生态圈要素来源
(一)优化人才跨境流动机制。建立“绿卡+白名单”制度,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紧缺高端人才实行分级认证,配套税收优惠与知识产权仲裁通道,深化“人力资源流动”改革,降低高端人才配置成本,为生态圈汇聚核心智力要素。
(二)创新资本开放模式。设立离岸技术交易窗口,允许合格境外资本参与场景实验室投资,开通“技术收益回流”专用账户,实施递延纳税政策,强化“资本服务实体”开放维度,为生态圈引入多元资本要素。
(三)开展规则压力测试。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协定,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开展试点,打造数字贸易规则“压力测试舱”,为“数据要素市场”探索国际化路径,提升要素配置开放能级,拓宽生态圈要素来源渠道。
五、强化实施保障,以多层治理保障生态圈落地见效
(一)建立协同治理架构。构建“省级统筹—市长轮值—园区主战”三级指挥链,跨市政策需经长株潭三市联席会议审议,确保土地、数据等跨区域要素配置方向统一,保障“要素协同效率”,为生态圈提供统筹协调的治理支撑。
(二)完善绩效金融支持。设立要素协同专项基金,以“场景成熟度”(含技术转化进度、市场适配程度、治理合规水平)为拨款核心指标,重点向技术转化、数据培育、绿色发展等领域倾斜,避免低效补贴,为生态圈提供精准化资金保障。
(三)创新弹性监管机制。引入“沙盒速裁”模式,对新质生产力相关业态的要素配置需求快速完成评估授权,实行“允许即合法”默认原则,同时保留追溯与熔断权限,平衡创新活力与风险防控,为生态圈营造安全灵活的发展环境。
六、“长株潭场景”模式的全国性示范价值
(一)提供城市群要素配置范式参考。明确要素市场化配置连接新质生产力与场景生产力的核心路径,破解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的堵点问题,为全国同类城市群制定要素配置策略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助力打通“技术—要素—产业”转化链路。
(二)输出要素交易平台建设标准。形成“统一市场门户+垂直产业孵化+数据运营创新”的要素交易平台建设方案,规范平台功能定位、运营流程与监管体系,为其他地区健全要素交易载体提供标准化模板,推动全国要素交易平台体系高效协同。
(三)探索要素市场化开放路径。在人才跨境流动、数据跨境配置等领域形成“即插即用”的规则模块,对接国际高标准要素配置规则,为国家推进要素市场化开放提供先行经验,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全球化发展。
综上所述,长株潭城市群抢抓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机遇,运用场景生产力理论,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构建“政策—平台—开放”三维场景模式,其核心是通过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桥梁作用,形成“技术—要素—场景—产业”完整链路,有效破解土地、数据等要素配置堵点,推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高效集聚。随着改革深入,该模式将实现从改革“试验田”到发展“标杆区”的跃迁,其要素配置范式、平台建设标准与开放规则,必将为全国同类城市群以场景模式构筑新质生产力生态圈提供可移植路径,切实助力全国高质量发展全局。
(本文作者陈献春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