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破局:喀什绿色新能源企业与消纳端创新企业项目对接专题会定绿色能源产业化路径
(本网讯)2025年9月9日,喀什绿色新能源企业与消纳端创新企业项目对接专题会在广东佛山仙湖实验室圆满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佛山仙湖实验室、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疏勒县人民政府、东营市援疆工作指挥部联合主办,以“绿色发展能源转型共同富裕”为核心,聚焦新疆喀什445亿元绿氢一体化重大项目落地,打通氢能、氨能等零碳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关键链路,构建东西部产业协同新格局,为国家“双碳”战略注入务实动能。
会议首日上午,与会嘉宾先后走进佛山仙湖实验室氢氨碳燃烧中试平台、广东摩德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蒙娜丽莎集团西樵基地三大场景,直观验证氢氨零碳技术的产业适配性,相关成果为喀什项目提供“可复制、可落地”的实践模板。
在佛山仙湖实验室高温工业零碳燃烧中试平台,杜建国博士团队研发的45kW纯氨燃烧器、氨氢混合燃烧系统,已实现1400℃以上高温场景稳定运行,氮氧化物(NOx)排放控制在50mg/m³以下,燃尽率超99.99%,能为陶瓷、玻璃、铝加工等高温工业生产提供核心减排技术支撑。随后,广东摩德娜科技展示的零碳转氢氨粉体辊道窑,可适配现有陶瓷生产线改造,无需大规模替换设备,降低企业技术升级成本;蒙娜丽莎集团西樵基地的氢氨零碳示范车间更具突破性——这里建成的“全球首条氨氢零碳燃烧陶瓷板砖量产线”,年产规模达150万平米,将瓷砖碳排放从12kg/㎡降至0.3kg/㎡,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为喀什高耗能产业转型提供了直接可参考的产业样本。
下午的主旨交流环节,各方代表围绕“如何激活喀什绿电产能的产业价值”展开深度对话,最终形成“资源禀赋+技术突破+政策保障”的三重合力共识,明确喀什项目的核心价值与落地路径。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双碳产业专委会理事长、长联石油董事长龚家龙率先点出当前产业痛点:“佛山上百条陶瓷生产线因市场波动停工,而喀什疏勒拥有全国40%的太阳能可开发量、17%的风能资源,绿电电价仅0.2元/度,445亿绿氢项目正亟待消纳出口。”针对这一供需错配,他提出“三步落地方案”:短期(年内)推动陶瓷、铝加工龙头企业在疏勒共建氢氨燃烧生产线,打造零碳产业园示范;中期依托210GW光伏治沙基地,构建“绿电-绿氢/绿氨”循环供应链;长期待2027年中吉乌铁路贯通后,向全球输出零碳燃料,抢占万亿绿氨市场。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佛山仙湖实验室战略科学家程一兵则亮出技术“家底”:作为国家能源氢能及氨氢融合技术重点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已突破纯氨点火、氨氢混烧等12项核心技术。其中“氨裂解-氢提纯”设备可将液氨储运成本降至氢的1%(相当于运输1吨液氨的成本,仅能运输10公斤氢气),运输半径扩展至3000公里以上,直接解决绿氢“储运难、成本高”的行业瓶颈。“我们计划与喀什深度合作,先在绿色化肥厂试点‘天然气掺氨20%燃烧’,再为电解铝企业改造氨氢熔炼炉,单厂年减排潜力就能超1.8万吨二氧化碳。”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市场开发事业部执行总经理高万才详细拆解445亿项目规划:项目将分阶段推进光伏、风电、制氢产能建设,参考吉林松原基地成熟经验,重点推动两大应用方向——一是帮助疏勒化肥厂实现“绿氢替代煤制氢”,降低传统化工行业碳排放;二是协助当地出口企业完成“碳足迹认证”,规避欧盟碳关税(CBAM)带来的贸易成本压力。
疏勒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赵进龙则带来“政策礼包”:目前疏勒能源装机容量已达152万千瓦,工业用地成本仅10万元/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0%),表面处理工业园还预留1000亩新能源用地;政策层面不仅有“三免三减半”税收优惠(前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3年按50%征收),还将用地审批时限压缩至7个工作日,为项目落地提速。“待中吉乌铁路通车后,疏勒至中亚的物流成本将降低25%,绿色化肥出口可实现‘72小时直达’,年出口额有望突破30亿元。”
在新能源终端消纳及新技术应用对接环节,10余家科研机构与企业围绕“氢氨燃烧、氢储运、终端加注”三大核心领域精准匹配需求,达成多项初步合作意向,核心适配方案均聚焦喀什产业实际需求,力求技术落地即产生效益。
佛山仙湖实验室杜建国博士针对喀什产业特点提出适配方案:利用当地丰富的光伏绿电制备绿氨,成本可控制在2200元/吨,“仅在化肥厂推进掺氨燃烧一项,每年就能为企业节省成本1200万元;若进一步推动钢铁厂‘氢基竖炉改造’,可将吨钢碳排放从2吨降至0.8吨,减排效果立竿见影。”
浙江和利氢能则带来量产级电解槽技术突破:当前750kW电解槽已实现28元/kg的制氢成本,2026年3000kW设备量产后,成本将进一步降至25元/kg,接近行业“平价氢”目标。“我们计划与仙湖实验室联合开发‘电解槽-燃烧器’适配系统,确保制氢、用氢环节高效衔接,避免技术脱节导致的效率损耗。”
合肥氢聚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氨能全产业链商业化领军企业,丁军董事长重点介绍了公司在氨能领域的多项成果,包括氨燃烧制陶技术;氨能矿卡、重卡、渣土车等运输车辆;在行业内的掺氨燃烧技术;与广西玉柴联合研发的氨能发动机;以及跟江淮汽车定制的氨能重卡。这一系列氨能产业链成果,有望通过在航运、客运、商运和货运等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引领零碳化革命,推动绿色新能源发展,助力氨动力车走向世界,促进全球能源转型。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殷文华总工程师发表了关于变压吸附技术在氢能领域应用的专题演讲。殷文华总工作为气体分离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长期专注于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工程化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推广,拥有丰富的经验与卓越的专业成就。
西南院作为气体分离领域的佼佼者,技术底蕴深厚,能为氢产业链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在燃料电池氢提纯技术方面,西南院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先进技术。比如,其“工业副产气制备燃料电池车用氢气系统技术”结合氢能高效吸附剂,可将炼化副产气等原料转化为纯度达99.999%的高纯氢气,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备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装置运行平稳、氢气收率高等优势。目前,西南院已在国内外承建40余套燃料电池氢装置,如燕山石化、四川石化等项目,这些装置在各地的氢能保供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
以金风科技50万甲醇的项目为例,西南院的变压吸附技术可以实现甲醇裂解气中氢气的高效分离与提纯。
殷文华总工的演讲不仅展示了西南院在变压吸附技术助力氢能发展上的突出成果,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对推动氢能产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有望进一步加快绿色新能源在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助力实现零碳化目标。
宁波德玛智能机械公司总经理施钰介绍了公司在机加工基础工业领域的创新理论,这是一套具有颠覆性的理论。德玛智能作为一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技术的高科技研发企业,在产品业务上成绩斐然。
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超高精度多工位CNC加工中心,在精密加工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性能,能满足高精度零部件的加工需求。在高端锻造铝轮毂业务方面,公司自主研发了独特的锻造工艺,攻克了传统锻造轮毂生产工艺复杂、产能低以及成本高的制造瓶颈,实现了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高精度、高成品率的生产,达到了未来工业超级工厂的设计水平。其关键设备及模具也具备先进技术,为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德玛智能的技术创新基于牛顿定理物理理论,运用力平衡、力对消原理,开发出双工位、多工位的工业母机。这些设备的技术指标表现突出,已超越日德美等传统工业强国的同类产品。公司的“四维制造”技术,通过引入全新力学考量维度,解决了诸多工业产品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推动了机加工基础工业领域的进步。
终端消纳环节,长联石油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玲介绍了长联昆仑新能源消纳终端加注站的布局进展:目前已在喀什5县市完成项目备案,计划投资20亿元建设综合能源示范服务区,集成加氢、加氨、加醇、充换电功能,同时强化供应链端的仓储与物流运输能力。
业务面向中亚八国,同时向东辐射乌鲁木齐,向东南辐射青海、西藏。涵盖综合加注站连锁拓展及运营管理、新能源产品批发零售、新能源产品供应链管理,还布局能满足多样需求的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及重卡充电充换电全链通服务。
北京建筑规划董鹏副总经理对长联昆仑新能源综合加注站进行了剖解分析。加注站“作为445亿项目的‘消纳出口’,服务区初期日均加氢能力达5吨,2028年全面运营后可满足500辆氢能重卡的日常运营需求。”同步配套“AI火焰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实现氢氨泄漏报警、燃烧过程无人化管控,为技术安全应用保驾护航。
会议最终明确“四方协作框架”,清晰划分各方职责:中国能建负责项目EPC总承包,统筹工程建设全流程;疏勒政府提供用地、税收等资源保障,打通政策落地堵点;仙湖实验室输出氢氨燃烧、储运等核心技术,解决技术瓶颈;长联石油承接终端消纳网络建设,保障产能消化。各方约定成立专项推进小组,按“节点化管理”推进项目:2025年底前完成项目环评、土地审批与施工图设计;2026年二季度启动化肥厂掺氨燃烧、钢铁厂氢基竖炉改造两大试点;2026年上半年举办喀什新能源项目招商会,目标吸引50亿元投资,逐步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
“当大湾区的窑火遇上天山脚下的绿电,碰撞出的不仅是技术落地的火花,更是东西部共同富裕的新路径。”龚家龙在总结中强调,本次对接会打破了“科研孤岛”与“产业壁垒”,形成“技术-产能-市场”的完整闭环。未来,喀什将依托445亿项目成为面向中亚的绿色制造桥头堡,而佛山等东部地区的高耗能产业也将借助零碳技术实现“西进升级”,为国家“双碳”战略提供“东西协同”的可复制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