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协牵头喀什佛山绿氢对接会 445亿项目加速落地
9月9日,由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以下简称“中海协”)联合佛山仙湖实验室、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疏勒县人民政府、东营市援疆工作指挥部共同主办的“喀什绿色新能源企业与消纳端创新企业项目对接专题会”,在广东佛山仙湖实验室圆满召开。本次会议以“破解东西部能源错配、加速绿氢项目落地”为核心目标,中海协全程牵头统筹会议组织与议题推进,通过战略定向、机制搭建、现场协调与落地方案部署,推动会议达成12项关键共识,不仅为新疆喀什445亿元绿氢一体化项目明确了“技术-产业-政策”联动框架,更按下了东西部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的“加速键”。
在开场发言中,中海协双碳专委会理事长、长联石油董事长龚家龙会议主持人直指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矛盾——东西部能源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错配,并以两组关键数据勾勒出战略破局的清晰图景。他提到,佛山上百条陶瓷生产线因市场波动、能源成本高企陷入停工,而喀什疏勒445亿绿氢项目正面临绿氢、绿氨消纳出口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大湾区工业电价高达0.9元/度,企业能源成本占比超30%,喀什绿电电价却仅0.2元/度,且新疆太阳能可开发量占全国40%、风能占17%,新能源装机占比已突破50%。这组鲜明对比精准点出国家推动高耗能产业向西北新能源富集区转移的“战略窗口期”,也为参会企业提供了“西进降本”的明确方向。
在破解产业转移的技术堵点上,龚家龙特别强调程一兵院士团队研发的氢氨零碳燃烧技术的核心价值,认为这项技术真正打通了“绿电-绿氢/绿氨-高温生产”的全链路,在陶瓷窑炉、玻璃熔池等1400℃高温场景中,综合能耗成本比传统天然气降低40%以上。他以具体案例进一步说明,若将蒙娜丽莎陶瓷窑炉与疏勒项目产能对接,仅能源成本就能直降60%,年减排CO₂超1.8万吨,再借助即将贯通的中吉乌铁路辐射中亚市场,物流费用可再省30%,这并非理论构想,而是已有技术验证、政策支持的可落地路径。对于疏勒445亿项目的核心定位,龚家龙明确其“非单一发电工程”的属性,指出项目分三期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3万吨绿氢、69万吨绿氨、40万吨甲醇的产能规模,重点构建“绿电制备-绿氢/绿氨合成-高耗能产业消纳-国际市场出口”的全链条集群,目的是让绿色产能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避免“产能闲置”,形成“技术突破-产业落地-地方增收”的联动闭环。
会议期间,龚家龙充分发挥中海协双碳专委会的资源整合优势与长联石油的产业落地经验,搭建起“中海协+中国能建+疏勒县政府”的“三方联盟”协作机制,并明确三方核心职责。其中,中海协负责统筹全国新能源消纳端企业(如陶瓷、铝加工、化肥企业)与喀什项目对接,建立“需求清单-产能匹配”动态数据库;中国能建承担445亿项目EPC总承包,已完成项目光伏电站、电解制氢车间、绿氨合成装置的初步设计方案,明确2026年一季度启动核心厂区建设;疏勒县政府则提供“土地+绿电+税收”组合保障,目前已完成疏勒县表面处理工业园周边1000亩项目用地选址,承诺给予“三免两减半”税收优惠(前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两年按50%征收),绿电供应将优先保障项目需求。
在技术交流环节,龚家龙始终以“需求导向”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精准合作,现场便协调佛山仙湖实验室与浙江和利氢能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聚焦“3000kW电解槽与氨氢燃烧器适配”开展技术攻关,后续会推进设备联调测试,计划2026年一季度完成首台套设备落地。同时,他还特别肯定程一兵院士团队的技术积累,提到团队5年建成国家级氢氨科研平台,突破纯氨点火、氨氢混烧等12项核心技术,45kW纯氨燃烧器已实现工业化验证,NOX排放控制在50mg/m³以下,燃尽率超99.99%,这些成果正是新能源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硬核支撑”。
围绕445亿绿氢项目的产业化落地,龚家龙在会议中明确提出“三步走”具体路径,每个阶段均清晰界定目标、载体与收益点。在示范试点期(2026年),将优先推动佛山陶瓷、玻璃、铝加工龙头企业(如蒙娜丽莎、东鹏陶瓷)在疏勒共建氢氨燃烧示范生产线,首期消纳5万吨绿氨;依托中国能建专项绿电指标(年供应绿电超10亿千瓦时)与地方税收优惠,预计可为参与企业节省年度能源支出超2000万元,快速兑现“成本红利”。进入产能扩张期(2027-2028年),将依托喀什麦盖提县全球最大210GW光伏治沙基地,采用“板对板直连”技术(电力传输损耗从传统输电的15%降至5%以下),联合企业布局“绿电-绿氢/绿氨-终端生产”循环供给体系;项目全面投产后,可满足20家大中型高耗能企业的绿色能源需求,带动疏勒县相关产业产值超50亿元。到国际拓展期(2029年起),将借力2027年中吉乌铁路贯通(疏勒至中亚核心城市物流时间缩短至72小时,成本降低25%),向中亚、欧洲输出绿氨、绿氢等零碳燃料;当前全球绿氨产能缺口高达90%,项目预计年出口绿氨超30万吨,创造外汇收入超10亿美元,推动疏勒成为面向中亚的绿色制造桥头堡。
为确保“三步走”路径扎实落地,龚家龙在会议闭幕式上组织成立了专项对接小组。该小组由龚家龙本人担任组长,成员涵盖仙湖实验室程一兵院士、杜建国博士(技术端),中国能建高万才总经理(工程端),疏勒县赵进龙副县长(政策端),长联石油陈玲副总经理(产业对接端)等核心力量,同时建立“每月一次线上会议、每季度一次实地调研”的推进机制,并明确关键节点:2025年底前完成项目环评与土地审批,2026年二季度启动疏勒化肥厂“天然气掺氨20%-30%燃烧”试点、钢铁厂“氢基竖炉改造”试点。此外,还计划2026年上半年组织“喀什新能源项目招商会”,目标吸引50亿元配套投资,聚焦电解槽制造、氢储运设备、绿色化工等领域,打造完整新能源产业链集群。
“当大湾区的窑火因成本压力暂歇,新疆的戈壁滩正以绿电、技术、政策孕育新机遇。”龚家龙在总结发言中呼吁,参会企业需把握三大“不可复制优势”,即院士团队的技术护航(已落地验证的氢氨燃烧技术)、新疆的能源红利(低成本绿电、丰富风光资源)、国家战略支持(西部大开发、双碳目标、中吉乌铁路互联互通),要将“停工焦虑”转化为“西进勇气”,通过产业协同实现“企业降本、地方增收、国家减碳”的多重目标。
他强调,本次对接会的核心价值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项目对接”,更是东西部产业协同、共促“双碳”目标的实践探索。“用疏勒的绿电重燃佛山的窑火,既解企业当下成本之困,更夯实国家双碳大业之基——这是我们的共同使命。”
截至会议闭幕,已有8家佛山陶瓷、铝加工企业表达赴疏勒考察意向,计划2025年四季度实地调研项目选址;中国能建与疏勒县政府已启动项目环评前期工作,预计2025年11月完成环评报告编制。此次专题会的召开,标志着喀什445亿绿氢一体化项目从“规划”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而中海协牵头搭建的“技术-产业-地方”联动框架,也为东西部能源转型与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