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logo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旅游

旅游

陈献春:运用旅游场景工程学,培育复合型场景架构师

admin2025-11-23 20:22:18旅游11来源:精忠报国杂志社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张洁副社长推荐)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5〕37号),将场景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这一战略导向为“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提供了清晰的行动纲领,其以“空间+时间+情感+行为”四维场景为核心载体,通过集成创意、技术、数据等要素,重构旅游价值创造逻辑。场景创新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场景全生命周期涵盖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四大环节,其“需求定义—要素整合—生态协同”的价值转化逻辑,高度依赖专业化人才体系支撑,亟需以旅游场景工程学为核心方法论,打造场景中心课程群,构建标准化、可落地的复合型场景架构师培育体系。本文基于“四新”(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交叉融合理念,运用旅游场景工程学,系统阐释课程群构建逻辑与实践路径,精准培育符合行业标准、驾驭场景复杂性的复合型场景架构师,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人才支撑。

陈献春:运用旅游场景工程学,培育复合型场景架构师

  江西省上饶市望仙谷景区(图源:望仙谷)

  一、场景架构师的概念界定与能力体系构建

  以旅游场景工程学为理论锚点,基于场景全生命周期人才图谱对场景架构师的核心定位、系统特征与场景化能力模型,为课程群打造提供精准目标导向。

  (一)场景架构师概念界定

  场景架构师既是场景全生命周期投资环节中以“价值模型构建者”为核心身份、专职设计场景价值逻辑的关键角色,也是覆盖场景全生命周期的通用型复合型人才,区别于传统产品经理或工程师,是“四新”交叉融合理念在文旅场景落地转化的核心载体,更是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中连接产业需求与价值实现的核心枢纽,其能力直接适配场景“需求定义—要素整合—生态协同”的全链条价值转化需求。

  场景架构师的核心内涵可定义为:负责场景价值逻辑模型构建,具备价值模型构建、要素配置、跨域整合三大核心技能,覆盖场景投资至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战略型专业人才。结合旅游场景工程学方法论与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特征,其概念内涵可从学术层面深度拆解为三重核心维度,形成可量化、可评估的定义体系,精准匹配场景全生命周期价值转化逻辑。

陈献春:运用旅游场景工程学,培育复合型场景架构师

  游客在湖北省宣恩县乘坐竹筏欣赏夜景(图源:新华社发 王法钧 摄)

  1. 场景架构师是价值逻辑的科学定义者。以场景创新经济学理论为支撑,精准识别场景“空间+时间+情感+行为”四维核心价值点,通过投入产出模型、社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等量化工具,预测场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构建“需求-价值-收益”的闭环逻辑。作为投资环节核心职能,如在金融投资场景中构建“智能投顾+风险控制+客户服务”价值模型,运用净现值法、社会效益评估矩阵等工具,明确盈利周期与社会价值边界,彰显跨领域价值整合能力,为场景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直接响应场景“需求定义”核心诉求;

  2. 场景架构师是系统资源的优化配置者。立足场景全生命周期运营需求,建立技术、资金、数据、人才等核心资源的动态配置模型,通过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比等评估指标优化分配,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这一能力贯穿投资与建设、运营全环节,如在文旅投资场景中搭建“智能服务+风险控制+体验优化”价值模型,通过资源动态调配算法保障场景从建设到运营的持续高效运转,破解要素配置固化难题,精准对接场景“要素整合”实施要求;

  3. 场景架构师是跨域生态的协同构建者。打破学科与产业壁垒,建立多领域要素融合评估体系,推动技术、文化、生态、服务等要素共生融合,将“四新”交叉融合理念与产业需求深度衔接,转化为可运营、可持续、可盈利的沉浸式体验解决方案,呼应旅游场景工程学“以工程化思维破解产业痛点”的核心要义,助力解决跨主体协同乏力、价值创造同质问题,实现场景“生态协同”价值最大化。

  (二)场景架构师的主要特征

  合格的场景架构师需同时满足行业技能标准与旅游场景工程学要求,展现四大显著特征,且每一项特征均形成“技能对应-实践路径-评估指标”的逻辑闭环,深度适配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四维场景载体+全生命周期运营”需求,提升实操性与严谨性。

  1. 场景架构师是系统思维的驾驭者。以旅游场景工程学系统观为指导,将场景视为“资源流、数据流、服务流、资本流、情感流”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具备系统动力学分析能力,衔接要素配置能力。实践中通过构建场景系统动力学模型识别要素关联,评估指标包括系统稳定性、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率,如康养旅居项目中,从投资阶段构建“医疗资源+生态环境+文化体验+低碳技术”价值模型,运营中动态优化资源配置,破解资源静态化痛点,保障四维场景协同运转;

  2. 场景架构师是跨界知识的翻译官与整合者。作为“四新”交叉融合践行者,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与语言转换能力,衔接跨域整合能力。通过建立跨学科沟通机制与知识转化手册搭建协作桥梁,评估指标包括跨领域协作效率、知识转化准确率,确保分散的“四新”交叉融合理念转化为协同一致的场景解决方案,强化跨主体协同效能,支撑场景生态协同构建;

  3. 场景架构师是解决方案的定义者与构建者。以旅游场景工程学工程化思维为核心,具备问题诊断与方案设计能力,衔接价值模型构建能力。采用“痛点诊断-方案设计-原型验证-优化落地”工程化流程,评估指标包括方案可行性、价值实现率,确保从价值模型设计到落地的全流程闭环,破解体验碎片化、消费浅层化问题,提升四维场景体验质感;

  4. 场景架构师是伦理与价值的权衡者。遵循旅游场景工程学“可持续发展”导向,具备价值权衡与伦理评估能力,建立多维度价值评估体系,兼顾商业效率、用户体验与生态可持续性。评估指标包括生态效益保持率、社会满意度,如低碳生态场景中,构建价值模型时量化经济收益与生态承载力,实现双重价值平衡,契合场景创新战略中可持续发展要求,保障场景全生命周期健康运营。

陈献春:运用旅游场景工程学,培育复合型场景架构师

  河南省郑州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外景(图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三)场景架构师的场景化专项能力

  结合场景驱动型旅游的旅游工业、智慧文旅、康养旅居和低碳生态四大核心场景与课程群模块,分类构建“技能侧重-课程支撑-实践载体-评估标准”四位一体的专项能力体系,确保核心技能通过课程学习精准落地,适配场景全生命周期价值转化需求。

  1. 旅游工业架构师。侧重“新文科+新工科”融合,强化价值模型标准化构建与要素模块化配置能力,对应《旅游工业标准化设计》《场景价值模型设计》课程,实践载体为文化IP工业化生产项目,评估标准包括模型复用率、资源配置成本降低率,推动旅游产品标准化与规模化价值输出,适配场景设计与建设环节需求;

  2. 智慧文旅架构师。主打“新工科+新文科”衔接,强化数据驱动型价值模型构建与技术跨域整合能力,对应《智慧文旅技术集成》《跨域整合技术》课程,实践载体为智慧文旅综合体项目,评估标准包括用户体验提升率、数据决策准确率,以数字技术重构“空间+时间+情感+行为”四维体验逻辑,适配场景运营优化需求;

陈献春:运用旅游场景工程学,培育复合型场景架构师

  《梦回圆明园》行浸式VR大空间体验项目(图源:圆明园遗址公园)

  3. 康养旅居架构师。突出“新医科+新农科”赋能,强化健康价值整合与服务要素优化能力,对应《康养旅居服务设计》《资源配置优化》课程,实践载体为康养旅居度假区项目,评估标准包括健康服务达标率、客户留存率,打造全链条健康旅居体验场景,契合场景全生命周期价值升级需求;

  4. 低碳生态架构师。立足“新农科+新工科”支撑,强化生态核算型价值模型构建与低碳技术整合能力,对应《低碳生态系统构建》《场景创新经济学》课程,实践载体为低碳生态旅游项目,评估标准包括碳减排量、生态环境改善程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共生,保障场景可持续运营。

  二、旅游场景工程学对课程群的统领作用

  旅游场景工程学作为课程群打造的核心理论支撑,为场景架构师培育提供标准化方法论,深度契合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需求定义—要素整合—生态协同”的价值逻辑与“空间+时间+情感+行为”四维场景特征,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国家场景创新战略精准衔接,强化课程体系的逻辑性与学术严谨性。

  1. 提供统一的课程设计分析框架。以“四新”交叉融合为内核,构建“需求解构-价值识别-要素整合-方案设计”标准化流程,指导课程模块设置。如《场景价值模型设计》课程按此流程设置教学内容,明确需求解构阶段需输出四维场景量化分析报告,价值识别阶段运用场景创新经济学工具,精准对接场景需求定义环节;

  2. 确立工程化的课程实践规范。规定“场景诊断-系统架构-模块集成-方案验证”全流程工程化标准,融入课程实践环节。如《旅游场景系统工程与整合设计实践》课程中,要求学生按规范输出标准化《系统架构图》《资源配置方案》,确保实践操作的规范性,适配场景要素整合与生态协同需求,提升技能实操适配性;

  3. 构建交叉融合的课程知识体系。基于“四新”交叉融合建立“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实践应用”三级课程知识链,打破学科壁垒。基础理论层设《场景创新经济学》《系统工程学》,核心技术层设《数字孪生技术与应用》《数据智能算法》,实践应用层设四大场景专项课程,形成完整知识闭环,为场景全生命周期人才需求提供支撑,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衔接。

陈献春:运用旅游场景工程学,培育复合型场景架构师

  山东省威海市威海经开区创新推出“数字孪生+警旅融合”模式(图源:新华社)

  三、场景中心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运营

  以旅游场景工程学为统领,打造“模块化课程+项目式教学+多元化评估”的场景中心课程群,形成“理论学习-技能实训-实战转化”的完整培育链条,深度对接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四维场景+全生命周期”建设需求,提升实操性与落地性。

  (一)“四新”交叉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旅游场景工程学为指导,紧扣场景架构师技能标准,构建“公共基础-专业核心-场景专项-实战训练”四级模块化课程群,明确各模块教学目标、核心内容与评估方式,精准匹配场景全生命周期能力需求。

  1. 公共基础模块,夯实理论基础。具体包括:《场景创新经济学》《系统工程学》《文旅产业概论》《伦理与可持续发展》,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评估方式为笔试+课程论文,支撑价值模型构建基础理论应用,对接场景需求定义环节;

  2. 专业核心模块,强化核心技能。具体包括:《旅游场景工程学》《场景价值模型设计》《资源配置优化》《跨域整合技术》,采用“项目驱动+工具实训”,评估方式为技能操作+模型设计,直接对接三大核心技能,适配场景要素整合环节;

  3. 场景专项模块,适配场景能力需求。具体包括:按四大场景设《旅游工业标准化设计》《智慧文旅技术集成》《康养旅居服务设计》《低碳生态系统构建》,采用“场景模拟+跨学科协作”,评估方式为方案设计+答辩,精准匹配不同场景生态协同需求;

  4. 实战训练模块,提升实战能力。具体包括:《旅游场景项目实战》《企业顶岗实习》《创新创业项目》,采用“真实项目操盘+导师指导”,评估方式为项目成果+企业评价,实现技能落地转化,覆盖场景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全环节,强化实战应用能力。

陈献春:运用旅游场景工程学,培育复合型场景架构师

  上海等地游客在浙江长兴县水口乡康养旅居(图源:新华社 张泽民 摄)

  (二)项目式教学的标准化实施流程

  以核心平台课《旅游场景系统工程与整合设计实践》为载体,结合“零碳智慧康养度假区”“数字文旅IP产业园”等真实场景项目,开展四阶段标准化教学训练,每个阶段明确任务目标、操作规范与输出成果,精准对接场景全生命周期“需求定义—要素整合—生态协同”价值转化逻辑。

  1. 第一阶段:需求分析与系统定义(对接价值模型构建)。任务为精准解构场景四维需求,操作规范含产业调研、用户画像量化分析,输出《项目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评估标准为需求识别准确率、价值评估合理性,对应场景需求定义环节;

  2. 第二阶段:系统架构与功能分解(对接要素配置)。任务为设计场景系统架构,操作规范含架构设计、模块划分、资源分配规划,输出《系统架构设计图》《资源配置方案》,评估标准为架构合理性、资源配置效率,对应场景要素整合环节;

  3. 第三阶段:模块集成与方案实现(对接跨域整合)。任务为跨学科模块集成,操作规范含跨团队协作、技术融合、方案设计,输出《跨学科集成解决方案》《原型设计》,评估标准为方案可行性、跨域融合深度,对应场景生态协同环节;

  4. 第四阶段:建模验证与方案优化(对接综合技能)。任务为场景方案优化,操作规范含数字孪生仿真、多维度评估、方案迭代,输出《系统仿真分析报告》《优化后方案》,评估标准为仿真结果达标率、方案优化效果,覆盖场景全生命周期优化需求,提升技能综合应用能力。

陈献春:运用旅游场景工程学,培育复合型场景架构师

  游客在西安市“永恒之美·巴黎圣母院”沉浸式VR体验空间里游玩体验(图源:新华社)

  综上所述,本文以国家场景创新战略为导向,紧扣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发展需求,以旅游场景工程学为核心方法论,聚焦场景中心课程群打造,构建了“目标精准-理论支撑-路径清晰-实操性强”的复合型场景架构师培育体系。该体系深度对接“场景架构师”培养目标,将价值模型构建、要素配置、跨域整合三大核心技能贯穿课程群设计与实践全过程,通过四级模块化课程与标准化项目教学,实现学术严谨性与实操落地性的统一,精准适配场景全生命周期“需求定义—要素整合—生态协同”的价值转化逻辑与“空间+时间+情感+行为”四维场景运营需求。通过这一课程群培育体系,可系统化塑造具备三重核心定位(价值模型构建者、资源配置优化者、跨域生态构建者)的复合型场景架构师,为文旅产业从“流量经济”迈向“场景经济”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推动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落地见效。

陈献春:运用旅游场景工程学,培育复合型场景架构师